命属什么生肖?
我们常听“十二生肖”,但很少有人认真研究过“十二属相”到底对应着我们的哪个出生年份! 其实这“十二属相”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隐含了深厚的心理学、社会学内涵。 比如人们发现:大部分人在幼年时都对自己出生的年份有印象,记得自己是什么属相;而一旦过了青年期,就逐渐对自己的属相没了记忆或印象。
这说明人们对于“年岁”的记忆是从孩童时开始的,这时候对“年月日时”的纪年法已经成熟,人们能准确记得自己几岁了(多少“阳寿”了);而成年后会逐渐遗忘自己的属相,因为那时候“地支”的“纪年法”已经不太适用(难记住且不便于推算),人们开始用 “公历年月日时”来记录时间,所以成年以后逐渐遗忘自己的属相。
除了和年龄有关以外,“属相”还和我们的生日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日的农历月份在某个“属相”时段内,即属于这个“属相”。 这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人“天人感应”“四时五行”的生命观——我们中国的祖先们很早发现了太阳周年运动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冬至夏至秋分冬至循环),并据此创造了“二十四节气”,进而发明了“干支纪年法”——这是一种以“天”定“年”的方法。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元历实际上是西方传来的“公历”,而在我国古代民间一直使用的“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这种日历既考虑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带来的温度气候的变化,也考虑了月亮圆缺变化带来的潮汐现象。
在阴历的记载中,一个月被分为“弦朔望”三部分,初一叫“朔”,十五叫“望”,三十叫做“晦”;而在“节气”中,每个节气的开始时间点均固定在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弦点”上。这样,人们在记录生日的时候,只要知道是某年的某一个“节”或“气”,就能够准确的确定这一天所属的农历月份,然后进一步确定这一天的“属相”。 而一旦到了除夕,“属相”则又会回到起点,新的一年又可以从“鼠”开始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