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钱流出原因?
首先,“热钱”不是一个官方概念(至少在IMF的文献中找不到)。这个概念是媒体和学术界给炒起来的。 它的本质其实指流动性过剩;所以只要发生流动性过剩,就会出现热钱的状况。
我国现在面临的情况就是外汇占款过多(即外资大量流入,相当于外币存款增加),基础货币供应过量。而外汇占款在广义货币(M2)中的比重居高不下,2010年4月甚至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8%。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持续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的结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国内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
为什么会有通胀压力呢? 这跟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竞相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大有关系——美国、欧洲、日本纷纷释放天量货币,原本应该流向国内的资金,大部分通过贸易渠道流到了国外,造成我国的国际贸易顺差大幅扩大。 而为了刺激疲软的经济,中国政府也加入了印钞机的行列,于是国内本就充裕的资金供给更加充足了。
除了宽松的宏观环境之外,我国的通胀压力还来源于石油等大宗商品涨价—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物价水平。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采用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也就是大水漫灌),超发的货币通过贸易渠道流出,本来应该购买中国商品的外国货币变成了进口原材料和产品,于是原材料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上涨。 这时候如果国内企业有竞争力,就可以把原材料成本部分或全部转嫁给消费者(比如前段时间食用油的价格暴涨),这样政府可以不增发货币而实现物价稳定;但是如果企业没有竞争力,就只能通过减价销售来满足需求,这样尽管商品销售收入增加了,但是企业利润反而下降了,货币并没有增加 ——这就是我国当前通胀环境下企业经营困难的现实情况。
那怎么办呢?经济学的理论建议是:减少货币供给。然而国际上正在掀起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进程,而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一极,不可能独善其身。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又要面对通胀的压力,中国选择了继续扩大内需的战略。这意味着还要加大货币供给的力度,只不过这次多出来的货币不单独面向国外,而是主要在国内消费。而这恰恰推动了“热钱”的流动。